上海管材展
觀眾預登記 展位預定 電子期刊
距離展會開展倒計時

我國有望成為全球領先的激光智造強國,實現萬億產值不是夢!

中國鋸業及激光切割技術展覽會(Saw and Laser Cutting China)將與Tube China 2022管材展同期舉辦,在以往鋸切產品的基礎上,加入了激光切割相關的設備與技術解決方案,進一步完善管材加工的上下游產業鏈。

 

1960年,美國科學家西奧多·梅曼成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紅寶石激光器。1961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誕生了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自此,“激光”就一路茁壯成長,在應用領域不斷擴張自已的領地,成為高科技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激光市場整體起步較晚,經歷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實現領跑的蛻變。但隨著國內企業突破激光器核心技術,實現激光器和核心光學器件的規模化生產,推動光學原材料成本下降,國內激光設備的容量呈現爆發式增長。

過去的黃金十年,中國激光產業規模增加了10倍多,工業激光應用市場也增長了10倍多,無論產能或是行業規模都處于高速增長階段。2020年,我國激光產業力排國際貿易戰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實現了逆境增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具實力和活力且最安全的國家。2020年我國激光產品市場規模為1065億元,首次突破了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約15.4%,增速比前一年加快。

 

2020年中國激光產業成為標志性的轉折之年,我國激光順利進入第二個黃金期。未來20年,隨著國際環境的優化改善、國內扶持政策的及時著陸、激光企業的高速增長、激光技術應用的全面覆蓋、共性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完善的產業鏈和完整的產業集群的建立,我國有望成為全球領先的激光智造強國,激光與光電產業實現萬億產值不是夢。

 

國際環境有利于我們發展

 

在過去的兩年中,由于新冠疫情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外經濟政策調整等原因,暴露了國內某些產業鏈依賴進口成品的結構性缺陷,遇到不少“卡脖子”的困境,給國內眾多廠商帶來了危機感,宏觀經濟環境受到較大影響。但國外供應鏈萎縮,不少企業停工停產,醫藥物資、生活必需品的及時供應在這些國家受到結構性制約。而國內供應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的作用,這就為激光行業,尤其是激光加工領域帶來額外的增量。

 

疫情并沒有改變中國激光產業的發展格局。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而“集中力量辦大事”正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重要體現。我國在及時、積極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同時,積極調整布局,拉動內需,穩步發展經濟,出現了一大批新的激光技術應用場景。另一方面,由于貿易磨察,進口稅點提高,使得中國不得不將更多存在政策風險的關鍵部件、關鍵產品加速轉為國內制造,這也給作為先進制造手段的激光行業帶來了更多機會。國內各大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刺激了內需,推動了國內各領域的產業發展,國產化替代進程加快,替代質量顯著提升。

 

國家和省市政策扶持發展

 

自2006年我國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并首次將激光技術列為我國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開始,我國對于激光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逐步出臺,例如2012年《“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7年《“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2021年《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重點政策文件均對激光行業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等作出重要扶助。近年來,各省市對推進激光發展作出了精密部署。

 

產業鏈分工促進激光發展

 

激光產業鏈包括上游元器件和材料、中游激光設備,下游激光加工服務。目前中國激光加工設備市場占據激光市場最大市場份額,占激光產業鏈市場的42%。2018年以來,浙江、湖南、江西、廣西、遼寧等地先后推出省級領導兼任產業鏈鏈長的“鏈長制”。

 

目前,鏈長制已在全國各地鋪開。所謂“鏈長制”,就是由各省、市主要領導掛帥,每人負責一條產業鏈,擔任“鏈長”,利用地方最高負責人的綜合協調優勢,在更高層面上保障各個產業鏈的完整、穩定和發展。通過鏈長制,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可實現統籌內外部資源,集中力量在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加速構建完整產業鏈條,統籌考慮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招商引資、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等工作,加大工作力度,盡快推動“建鏈、補鏈、強鏈、延鏈”取得實質性進展。

 

而社團組織充當橋梁和紐帶作用,一方面引領會員向前發展,規范行業行為,另一方面要做好政府的傳聲筒,善于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向鏈長反映訴求。在行業發展上,產業鏈集群配套上,共性發展上出題目,鏈長再協同相關部門開會研究,作為政策依據,統籌解決問題。加強了對產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形成上下一致,共同推進的良性發展局面。

 

市場需求引領激光產業發展

 

在當前國家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及工業結構改造過程當中,激光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工業門類的國家,能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我國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鏈完整。2019年我國制造業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該“結構差”為我國激光產業發展提供了市場機會。同時,我國擁有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鏈,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巨大的OEM產業空間以及對激光加工的需求,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激光應用市場。目前,我國激光在對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中的應用比例偏低,僅為30%。而美、日、德激光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應用比重均超過了40%,其中德國高達46%,高出我國16個百分點。所以應用空間較大,必將促進激光快速發展。

 

目前,激光加工設備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一群激光加工設備企業依靠創新的加工技術和卓越的設備質量在新舊動能轉換市場中找到足夠的訂單來快速增長。此外,一些制造公司已經嘗到了升級和發展的甜頭,已不滿足于國內垂直整合,而在積極探索跨國并購國外優質激光企業資源,并計劃進入精密加工領域。在過去的10年中,激光加工站一直是設備企業提供外延服務的重要觸角,通過開展陣地服務,及時滿足各類加工需求,增強客戶黏度。如今,越來越多集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設備已被開發并應用于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行業。預計從2020年起,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各類云制造平臺將逐漸釋放價值,激光加工站將在云制造平臺的支持下發揮出更大的功用,并沿著“一帶一路”走進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多個地區。目前,全球逐步邁入5G時代,隨著5G手機及新款智能穿戴產品的陸續推出,消費電子行業客戶資本開支明顯增加,行業發展加快明顯。激光加工及其自動化在消費電子行業應用程度不斷深入,激光行業在脆性材料加工、特殊材料焊接、PCB行業加工等專用領域業務實現了快速增長,5G科技帶來的新應用場景及加工設備需求為激光設備提供商帶來了巨大商機。下一個黃金20年,激光產業將得到高速發展,直奔萬億產值。

 

華中、華南將領跑激光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激光加工產業發展迅速,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眾多激光企業已遍布華東、華南、華北、東北、華中及其它地區。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在28個城市中建立激光產業基地(園區)40個,2011—2019年,激光設備的銷售收入提高了6倍多,涌現了一批有世界競爭力的激光企業。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的激光制造已成為先進制造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形成了一定特色,某些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萬億產值分布圖

 

華南地區:廣東連續多年成為我國激光市場規模最大的區域,2010年廣東激光產值僅50億元,到2020年廣東激光產值約為400億元。產值占全國37%,實現了不錯的增長。2020年廣東省正式把“激光與增材制造”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為該產業出臺了“五年行動計劃”,為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在廣東各個地市布局與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預計在未來10年內,華南地區的激光應用市場會進一步加大,成為實現萬億產值的領跑者。

 

華中地區:武漢地區有超過200多家激光企業,5萬多人從事激光技術及產業化、激光加工應用、激光相關配套等產業,激光企業的“高濃度”受到關注。武漢“中國光谷”在激光加工技術和產業化領域具有完備的產學研國家級基地。包括產業化基地,技術源頭創新基地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以及工程化創新基地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引領激光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基地。2020年激光產值達300億元,產值占全國30%。

 

據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總商會副會長、湖北激光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楚天激光集團董事長孫文表示:2020年前后,湖北的激光上市企業將達到20多家,整個產業規模達千億人民幣規模。湖北將是實現萬億產值的有力助手。

 

華東、華北和其它地區都是實現萬億產值的兄弟。2021年11月8日,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光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 年)》,該計劃明確指出,到 2025 年目標是全省規上光電產業營業收入突破 5000 億元。

 

展望未來

 

激光產業發展機遇主要為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擴大等因素驅動。未來的出路在于結合互聯網、數控以及加工工藝開發,進一步研發掌握更多核心技術,如有條件應該與自動化企業、終端應用企業合作,聯合開發工藝,并根據需求去定制設備、產線。只有進一步去拓展更高端的定制應用,并逐漸批量生產,才能為激光制造市場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不能再把激光單純當做一種激光加工設備,而是要把激光作為一種工具融入到智能制造產線上。同時低消耗、高效率、高精度的激光設備受到市場青睞,超快激光、激光焊接、激光清洗、激光加配套自動化設備或將成為我國激光產業下一個增長點。

 

今后20年,將是中國激光加工產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實現萬億產值不是夢,我們拭目以待。

 

信息來源:光粒網  www.diodelaser.com.cn

關注官微

及時了解展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