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管材展
觀眾預登記 展位預定 電子期刊
距離展會開展倒計時

鋼管行業如何謀劃“互聯網+”

  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和“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中國鋼管業“十三五”規劃的頂層設計和路線圖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將優先把推進鋼管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擺在轉型升級的首位,穩定產品質量,著力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實現強國夢而不懈努力。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同時提出,國家要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據悉,即將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優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適應全球產業變革。事實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和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而“互聯網+”則是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是將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化學反應,即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新的技術升級,新的商業模式。近年來,中國經濟在減速,而“互聯網+”則是再次創造增量價值。從經濟學角度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內的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其來源包括效率改善,技術進步,規模效應。從微觀層面看,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管理和組織創新改善等方式,都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宏觀層面看,就是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鋼鐵行業是中國制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鋼管行業是鋼鐵行業的子行業。因此,鋼管行業應當按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來謀劃中國鋼管業“十三五規劃”。

  用“互聯網+”優化鋼管行業流程

  時下,由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單一的企業經濟體競爭變成了平臺經濟體的競爭。即在工業互聯網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構成一個總體網絡制造技術經濟服務平臺,把鋼管企業、原料供應商、用戶、金融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科研設計機構、貿易機構、物流配送機構等,全部放到一個大平臺上,大家共同經營,共同盈利,共享成果。并且實現供需信息在平臺上互聯互通,通過電子商務信息,實現原料直接采購,產品直接銷售到用戶,省掉了龐大的中間貿易商。另外,由于平臺大數據的支撐,產品規格和技術研發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提前進行,鋼管企業的生產線也達到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能夠及時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同時,金融服務機構的介入,可以為平臺上的企業提供資金的快速支撐,實現產融結合。

  所以,“互聯網+鋼管”的模式將改變整個鋼管的經濟業態,乃至改變整個流程制造業,即從制造達到智造,真正轉型升級,進入國際一流。有專家指出“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目標,即中國在2025年要進入全世界制造業強國的第二方陣。

  工業信息化部原部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指出: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柔性化,提升了生產工具的效率效能,還要推進“機器換人,人控機器”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此,企業要重視生產、經營的經驗數據積累,建立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庫。但這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指出:“利用這種大數據的平臺來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這就是信息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的真正體現,符合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之路。”

  目前,寶鋼已在謀劃“工業4.0”,鋼結構業和機械制造業等也在布局“互聯網+”,涉及鋼鐵的電子商務平臺已有200多家,但這些都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要將“互聯網+”擴展到整個鋼管制造和銷售流程中。

  當我們在謀劃“工業4.0”的時候,實際上鋼管企業中相當一部分還需補上“工業3.0”的課,就是要完善和增設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代表的電子和信息技術,提升生產線自動化水平。我國鋼管質量不夠穩定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質量信息化控制普遍缺失。以分析國產和進口的X80級ф1219mm×22.0mm直縫埋弧焊管力學性能為例,國產焊管的拉伸性能、管體和焊縫區沖擊韌性平均值與進口管相當,甚至超過進口管;但國產管的強度和沖擊韌性數據分散,顯示出國產焊管產品質量穩定性或質量控制措施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個差距就是質量信息化控制的程度普遍缺失。螺旋埋弧焊管和高頻直縫焊管產品都存在類似問題。我國只有寶鋼等少數企業實現了高度的焊管質量信息化控制,多數企業還停留在手工記錄和傳遞的階段,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無縫鋼管由于有二次加熱的工序,使無縫鋼管實施連鑄連軋工序存在局限。因此,如何實施鑄坯熱裝和控制軋制,是生產工藝流程設置優化的主要課題。另外,對無縫鋼管進行控制冷卻(在定徑機后新增冷水系統),實行“熱軋—冷卻—熱處理”一體化組織性能控制技術,都需要通過信息化自動控制來實現。

  現代焊管企業質量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生產控制和信息系統,即其制管工藝流程系統控制和工藝與質量參數自動檢測系統相連接,從原材料到成品鋼管的生產全過程和各個中間階段實施不間斷的監控,記錄所有的質量數據和客戶的要求,為鋼管生產提供持續的質量保證。焊接過程通過多通道記錄儀對焊接參數進行了不間斷監控;如焊接參數(電流、電壓)發生異常,就對該參數突變位置進行標識,同時對下道工序(X射線檢查)給出管號及缺陷部位信息,使X射線及超聲波儀能夠準確定位探傷,同時提前告知焊工進行檢查。這樣,不僅消除了該缺陷,而且在下一根鋼管焊接之前進行必要的檢查和調整,以防止類似事故再發生。歐洲鋼管公司采用激光實時監控鋼管的直線度和橢圓度,實現嚴格的管徑和壁厚尺寸公差以及等級的要求。歐洲先進的螺旋焊管預精焊機組,實現了鋼管的自動傳送,自動起、停弧和焊接,自動記錄焊接參數和信息等,產線操作人員極少,3套精焊機組只有2個人值守。

  我國多數企業的焊管機組的控制水平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因此,鋼管質量不穩定的原因,要從制造工藝流程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較低的環節中去找。

  “十三五”對鋼管企業的新要求

  “十三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所處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有很大的不同?!笆濉逼陂g,鋼管企業不僅僅在產品上要創新,而且在生產流程以及企業全流程上都要按照智能化來改造升級,這也是為了使產品更能適應用戶需求,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因此,在發展理念、商業模式、工藝技術、企業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

  據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有5個方面: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該方針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促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歷史跨越。

  2011年第4季度以來,我國鋼鐵業經營持續困難,2014年全行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85%,處于主要工業行業末游水平。2015年一季度全方位總體虧損。鋼鐵行業PMI指數已連續10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行業景氣度低迷的局面仍然在延續。不僅如此,鋼鐵行業還面臨資金斷鏈的風險,近幾年重點大中型鋼企在資產負債率均接近70%的水平,財務費用居高不下,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

  有專家預測,2015年以后GDP增長7%未必就是最低值,今年與明年也許是增速的觸底期。因此,在“十三五規劃”中,鋼管行業多數企業可能在前2年重點安排如何確保生存問題,建立更加高效低耗的生產工序。后3年從采購、制造、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建立智能化的初級階段產品管理。從產品角度說,前兩年的重點“提質”,同時,也要開發一些普適性產品。后三年的重點是“增效”,即投資開發新品種、新產品的項目,較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鋼管行業“十三五”規劃重在智能制造

  “中國制造2025”注重與“互聯網+”行動計劃匹配,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因此,“十三五”將是智能制造取得快速發展的階段。

  對鋼管企業來說,生產線的智能化是基礎,目前,鋼鐵企業ERP(資源計劃)和MES(制造執行系統)等兩化融合技術已經得到較大規模應用,并開始由單項應用向集成整合邁進。如前所說:“機器換人”“人控機器”已顯出端倪。美的集團計劃2015年裁員6000人,用機器人上崗;富士康公司2011年宣布一項為期5年的裁員計劃,用100萬臺機器人取代部分工人。寶鋼冷軋廠某涂鍍生產線使用機器人在做撈高溫渣的工作,寶鋼UOE焊管機組焊接引弧板工序已經使用機器人;沙鋼早就計劃用3~5年時間努力對1000個~1500個崗位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替代,不但可以提升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在電子商務方面,鋼鐵電商是鋼鐵流通業變革的必然趨勢。如今,鋼企、鋼貿商、物流商等紛紛涉足鋼鐵電商領域,全國已有200家鋼鐵電商企業,占全國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企業總量的25%左右。在線營銷可以在不影響線下營銷的情況下擴大銷售渠道,并且直接面對終端客戶,通過銷售渠道扁平化,將過去傳統業務中居于中間商的利潤收歸鋼企,提高了鋼企的利潤率。

  在環保與節能方面,鋼管企業要嚴格按照環保新標準進行改造。對于自有煉鐵、煉鋼工序的無縫鋼管企業,要進行除塵器提標改造,燒結煙氣綜合治理改造、轉爐煤氣凈化系統改造、粉塵無組織控制改造、燒結(球團)脫硫改造、球團輸送改造(用鋼管輸送)、廢酸廢水治理提標改造等。

  節能指標也是硬性約束,鋼管企業要嚴格執行《鋼鐵企業節能設計規范》的各項規定,完成能耗指標。2014年重點鋼鐵企業軋鋼工序能耗為59.22千克標準煤/噸,比上年下降0.14千克標準煤/噸,2014年熱軋無縫鋼管能耗為103.49千克標準煤/噸,比上年降低2.94千克標準煤/噸,取得很大進步。

  在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2015年3月2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指導意見,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的導向作用。企業智能制造的成果就是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現在企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低成本制造和提質增效上,要達到“十三五”末全行業人均產鋼1000噸的水平。為此,適應市場競爭,要果斷地拋棄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延伸產業鏈,推動產品由中端向末端發展,提升價值鏈?!笆濉逼陂g,各主要下游用鋼管企業必然會對鋼管產品提出新要求,鋼管企業要密切關注下游用鋼管的規劃,先期介入,及早應對。因為開發新產品與新技術路線的開創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開發產品不僅要瞄準高端產品,更要關注普適產品。

  在企業聯合重組方面,鋼企兼并重組是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有力抓手,也是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動企業重組,目前完全依靠市場還難以做到,需要政府創造條件去做。而在實質性重組后,就要以資產為紐帶,形成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企業就應真正以市場為主體,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使企業合理的利益訴求、與地方發展經濟的愿望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再提企業兼并重組,與“十二五”不同之處在于,過去強調做大,而現在重點是做強。中國鐵道系統“南車”與“北車”前不久重組,也是由政府指導的。過去,中石油寶雞石油鋼管有限公司與渤海石油裝備有限公司形成兩大石油鋼管企業,也是由中石油總公司指導合并的。不過,企業聯合重組有一些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如債權債務清理,過剩資產化解,富裕人員安置等。

  中國鋼管行業“十三五”期間任務艱巨,不僅要解決“現在已有的需求”與“現在尚沒有的技術”之間的矛盾,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而且也要解決“現在尚沒有的需求”與“現在已有技術”的矛盾,通過發掘和利用已有產品和服務的新特性,開拓新的市場和領域,創造新的生活需求。在全要素生產率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機器靠人去開動,工具靠人去把握,自動化靠人去操縱,互聯網靠人去設計,企業的活力在于職工的創業和創新。然而,創業和創新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充滿了困難和挑戰,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需要我們堅定信心,鼓足勇氣,百折不撓,通過這一輪戰略規劃和戰略調整,實現我們的鋼管強國夢。

  來源:生意社

關注官微

及時了解展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