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 China 2023 第十屆中國國際管材展覽會已圓滿結束,2024年觀眾預登記敬請期待!
7月19日,中海油方面宣布,今年冬季用氣旺季期間,將允許其三座廣東省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向第三方開放。而在稍早期間,中石油宣布向第三方開放其在江蘇如東的接收站。
這標志著,中國LNG接收站的開放,正逐步進入加速的軌道。而結合此前中石油內部天然氣儲氣庫的改制,福建、北京等地陸續推出加快天然氣利用的相關改革政策等,可以看出,中國天然氣體制的改革步伐,正隨著消費量快速增長而加快。中國石油大學劉毅軍教授向記者坦言,“在去年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意見的指導下,今年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三桶油’,都在加快自己的改革步伐。”
備受關注的管網公司獨立方面,一位央企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具體措施還未確定,不方便透露具體的進展。但無論是市場還是業界專家,都認為在今年內相關的指導意見將會出臺。
在今年上半年天然氣消費劇增16%的背景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能否保證今冬天然氣的安全穩定供應,如何順應天然氣時代的來臨,成為政府、石油公司和燃氣公司面臨的“大考”。
改革動作密集出臺
實際上,近期密集的天然氣市場改革動作有脈絡可尋。
去年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天然氣市場改革“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思路基本確立,上下游市場的開放、管輸政策的出臺,均圍繞這一意見展開。
下游方面,最受詬病的一是長期以來封閉的“三桶油”基礎設施,二是居民用氣和工業用氣的價格倒掛。
實際上,2016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就要求“三桶油”將其旗下的管網、接收站數據公開,以作為向第三方開放時使用。在這一要求下,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的各基礎設施均已向社會公開,邁出了基礎設施開放的第一步。
去年冬季,大范圍的供氣緊張使得這一改革進程相對落后的問題暴露出來,最為緊迫的就是“三桶油”之間的管網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天然氣在全國范圍內的有效調配出現障礙。
同時,社會資本無法順利使用“三桶油”的LNG接收站來接收自行購買的海外LNG,而中國大部分的燃氣市場掌握在非“三桶油”公司手中,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利用國外資源彌補國內缺口的不順。
在這種背景下,中海油和中石油紛紛宣布開放旗下的LNG接收站,在夏季出臺相關的政策,提前為冬季的天然氣供應做足準備。
價格方面,則是在上述《意見》頒布之前,國家能源局率先公布了長輸管道的成本監管和準許收益政策,又在意見頒布之后發布了配氣層面的成本監管和準許收益政策,長期以來在輸配氣和長輸管道方面的監管空白得以彌補。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理順居民用氣門站價格的通知》發布,這意味著在門站環節,居民用氣和非居民用氣的價格體系將徹底打通,不再有區別,實現了自2013年居民用氣和非居民用氣價格區隔之后首次“銜接”。
在上述價格政策的背景下,北京、福建等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先驅”省市,在近期接連發布了有關天然氣價格的政策。其中,福建更是出臺了銷售價與氣源價差不超過0.45元的規定,從源頭上降低天然氣價格。
這一波密集的天然氣市場改革下,如何順應市場潮流,成為所有市場主體新的難題。
改革進入深水區
“北京市出臺的政策,我們也在學習。”7月19日,一家大型燃氣公司華北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公司在北京的業務量比較少,但北京市的政策還是給他們帶來了不穩定的預期。
“重點就在于,跟此前的規定和辦法都不太一樣,”他說,“我們比較關注未來華北地區的政策出臺,是不是都向北京看齊,我們還在學習中。”因為涉及商業機密,他不便透露具體哪項政策影響了哪種業務,但他向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
憂慮的不僅是民營企業,央企也在對新的政策進行學習。“去年我們的LNG接收站,實際上已經向當地運營的一家能源公司開放了,幫他們接了一條船的貨。”7月19日,一位央企高層人士告訴記者,他的憂慮在于,目前管道和接收站向第三方開放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種讓相關各方都能夠滿意的商業模式。“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如何進行收費等,我們現在還在摸索。”他說。
與此同時,天然氣的改革進程在中下游進展的迅速,也折射出了上游方面進展不足的窘境。劉毅軍告訴記者,目前在上游探礦權的開放方面,改革并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實際上,天然氣的改革,各方面都在推,但是現在看還需要一些改革能量的積累。”他說。
結合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參與改革的各方還需要積累一些內在的動力,達成廣泛共識,才能推動市場的進步。
來源:新浪網
及時了解展會動態